(资料图片)
从乌蒙古镇出来,我与王金发又骑车来到昭通有特色、古老、最大的公园,叫清官亭公园。
公园建坝子里,挺视野开阔,路路相通,拱桥相连,池水掩映,溪水潺潺,树木葱郁。建在池水中央的亭,原名叫三多塘亭,于清嘉庆十四年(1809年),由时任恩安县知县王禹甸所建,民国二十一年(1932年)改建的,1982年,昭通市拨款改扩建清官亭,增加2公顷土地,扩大范围,开掘曲池,建一座二层塔楼,凉亭水榭,人造假山、欣悦园,鸳鸯亭、动物角、儿童乐园、盆景室等,公园面积达到了300亩。
在公园转一会后,我们来到清官亭。门口外柱联和内柱联,外柱联, 左联为“功之易饰过,兴之易饰亡,善之易饰恶,美之易饰丑,有功心易而除恶扬善,功心善美令功烈者名哉;右联为“清者难容浊,正者难容邪,廉者难容贪,明者难容昏;无清正难以反贪养廉,清正廉明本清官之道耳。”内柱联右联为:“者点水无多,一言已留青白去;”右联为“此间尘不染,何人更踏软红来。”
进有廊,也有对联,左侧联为“正气如旭日耀空,耀古耀今,始终浩然正派;”右联为“清言似荷塘流水,流来流去,先后勤慎清廉。”
清官亭为二层外回廊水榭,有石桥与亭相通,亭顶灰色,亭角上翘,形如腾飞的鸟。相传王禹甸为官清廉,这位陕西三原的举人,任恩安县知县,下车伊始,问民疾苦,把解决恩安县城居民用水当作头等大事来抓,与商户士庶共谋良策,带头捐资,共集资“费不下数千金”精心组织,周密策划,从大龙洞水源处起至官坝,扩宽加深沟渠,同时在城西北隅择地选址兴建大的蓄水池,池塘建成,名称“三多塘”。
王禹甸“廉洁自矢,不妄取百姓一分钱”。百姓饮水思源,为感谢清官王禹甸修“三多塘”的功德之恩,改“三多塘为“清官亭”。清官亭不大,但它却承载着昭通的历史人文。也显示老百姓多么希望官员,都能像王禹甸那样清正廉洁!不一人说得算,自作主张,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。